聽中國之音 品中國之味 賞中國之美
——訪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劉紅革
模特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“恭王府服飾秀”上展示設計師創(chuàng)作的高定服裝。 |
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政府在西方國家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。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該中心主任劉紅革。
記者:您是哪一年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?
劉紅革:我參與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籌建。2002年到2007年我在這里工作,然后又到其他國家常駐并在一些部門任職,直到一年多前再次來到這里。從工作領域來說,我長期從事中國文化中心的管理運營和服務工作。
記者:與第一次在這里的五年相比,感覺有什么變化?
劉紅革:最大的變化是文化資源更加豐富了,內(nèi)容支撐和保障更實了,影響面也更廣了。全國各。ㄗ灾螀^(qū)、直轄市)、各領域、各機構(gòu)積極參與到對法的人文交流活動中來,成果越來越豐碩。特別是去年以來,巴黎每周幾乎都會有涉及中國文化的活動,讓人目不暇接。
記者: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一年會策劃多少場活動?
劉紅革:大概有120至150場活動,當然活動內(nèi)容有大有小,比較大的有法國中國電影節(jié)、巴黎中國戲曲節(jié)、巴黎中國曲藝節(jié)及一些重要展覽,以及我們?nèi)ツ晷麓蛟斓闹蟹〞r裝周等。以中法時裝周為例,一周時間里就有兩三千名公眾走進文化中心來參加活動。
我們的理念是讓法國公眾走進文化中心,聽中國之音,品中國之味,賞中國之美。特別是青少年,我們充分意識到青少年在促進中法未來持續(xù)的友好和推動實現(xiàn)構(gòu)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。目前,每周都會有2至5撥青少年走進文化中心深度地、沉浸式地體驗中國文化。
記者:哪些課程最受歡迎?
劉紅革:最受歡迎的是漢語課,受到各個年齡段的學員歡迎。隨著中國經(jīng)濟社會各方面的發(fā)展,法國公眾對中國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,了解中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,漢語就是最好的橋梁。在法國有不少青少年選擇漢語作為主要外語,也是想為將來的發(fā)展打下很好的基礎。
同時,也有一些法國公眾對中國的文化技能非常感興趣,比如古箏、古琴、二胡、琵琶等,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夠演奏這些中國的樂器。
記者:哪些活動最受歡迎?
劉紅革:對于文化中心的粉絲來說,我認為是小而美的“雅集”,比如以茶文化、書法或者是古琴、古箏為主線的一些小型活動?赡苡械幕顒又挥形辶,但是大家可以零距離感知中國文化,充分體驗后深度交流,這個特別吸引法國公眾。很多法國人的特點是喜歡“知其所以然”,不少人有做課題的習慣,看到一個文化現(xiàn)象或者感興趣的話題,會去深度研究、解讀,然后長期跟進,他們對中國文化不是淺嘗輒止,而是努力鉆研。
記者:20多年來,關(guān)于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,您感受到了哪些變化?
劉紅革:我的真切感受是,現(xiàn)在很多法國民眾對于中國已經(jīng)從好奇到熟悉,甚至成為某領域的“中國通”,文化交流已經(jīng)從感知轉(zhuǎn)化為交融階段。
一方面,這些法國公眾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比以前豐富了,我們文化中心可以提供的文化產(chǎn)品也比以前更多、更充實。另一方面,去過中國的法國人也變多了,有很多法國朋友來文化中心參加活動,比如我們?yōu)閲鴥?nèi)某個城市辦的文旅推介會,他們在參加過程中就會說“我去過這個地方”,然后就會主動給其他法國公眾講述那個城市的特色。
記者:經(jīng)過20多年的探索,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帶給我們什么啟示?
劉紅革:我覺得最重要的是,文化交流、人文交流一定要常態(tài)化、不間斷。既要有轟轟烈烈的活動,更要注重細水長流、潤物無聲的活動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長期存在本身,就是一種文化價值。
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在塞納河畔,始終高高升起一面五星紅旗。慢慢的,很多法國人就知道,想了解點中國的什么事就到文化中心來。所以我們說,這是“塞納河畔的中國”“巴黎的中國文化客廳”。
我們要保持“靜水流深”“潤物無聲”,活動要常態(tài)化、系列化、多樣化,久久為功見實效。我們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理念是“天天有內(nèi)容、周周有活動、月月有亮點、年年有創(chuàng)新”,國家花了這么大力氣建設文化中心,就一定要對法國公眾提供豐富的內(nèi)容和真實立體全面的信息,保持中華文化在巴黎乃至法國持久的感召力、影響力和吸引力,推動中華文化走進法國主流文化殿堂,走進社會文化生活,走進公眾內(nèi)心情感世界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